16歲開始學習曬宣紙,35年來從攙貼到收紙,今年53歲的汪息發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曬紙的工序。在高溫焙房里,這位“曬紙達人”揮灑了無數的汗水,也讓自己的曬紙技藝愈發純熟,成為受人尊重的“江淮工匠”。雖然也曾感覺到枯燥,但如今曬紙在他眼中已經成為一門藝術、一種享受。一揭一曬之間,散發著傳統技藝的魅力。汪息發在曬紙車間工作,同時向游客展示非遺文化的魅力
早晨7點半,汪息發手里拿著一個裝著曬紙工具的布袋,正準備入園工作。上午8點上班,汪息發一般會提前半個小時趕到,“曬紙前要先準備一下。”宣紙文化園位于“中國宣紙之鄉”涇縣榔橋鎮烏溪村,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宣紙文化園內有一套完整的古法宣紙生產線,工人在這里生產宣紙的同時,也向游客展示非遺文化的魅力。
汪息發工作的地方就是宣紙文化園內的曬紙車間,這里既是正式的生產車間,也供游客參觀游覽。這個曬紙車間每天有兩位曬紙師傅工作,幾位師傅輪班,記者采訪當天和汪息發一起在這里曬紙的是全國勞動模范趙永成。“大國工匠”、曬紙工人毛勝利平時也在這里工作。
走進車間,汪息發和趙永成先換上工作服,隨后將兩個靠在墻邊的紙貼分別抬到揭紙的木架上。每個紙貼大約有500張宣紙,這也是汪息發一天的工作量。
撈好的宣紙經過初步烘干,全都沾在一起,就像一整塊紙磚,被稱為紙貼。曬紙工人的工作就是將紙貼上一張張輕薄的宣紙揭下來,再曬干。“這個紙貼我們要提前一天澆水,今天要曬的昨天已經澆過了。”汪息發說。
據介紹,古法宣紙的制作需要經過108道工序,僅曬紙工人需要做的就包括攙貼、盤貼、澆貼、鞭貼、做貼、揭紙、曬紙和收紙。
除了放置紙貼的木架和曬紙的焙墻,汪息發還會用到好幾個小工具,包括鞭貼板、額槍、松針刷、小鐵鏟等,這些都放在他隨身帶的布袋里。將紙貼放在木架上后,汪息發拿著鞭貼板使勁敲打紙貼表面,“啪啪啪”的聲音在焙房里回蕩,猶如“紙壽千年”的回響。
隨后,他將紙貼四周向內撇,形成類似相框的形狀,特別是紙貼上部要有一個適合的凹下去的角度。接著,他用一根長約10厘米、類似小木棍形狀、表面光滑的額槍的一頭,在紙貼表面劃動,“前面的這些準備工作都是為了讓紙貼松軟一些,揭紙時更好揭。”汪息發說。
與鞭貼、做貼需要用力敲打和劃動不同,揭紙的過程則溫柔、輕盈。汪息發先用手指在紙貼的左上角將最上面一張宣紙掀起一個角,輕柔地揭下一部分,再沿著紙貼上面一邊一點點揭下,然后從左至右成功將一張薄如蟬翼的宣紙揭下。揭紙也被稱為牽紙,就像將一張宣紙從紙貼上溫柔地牽下來。
接著,汪息發一手拿著揭下的宣紙,一手拿起放在木架上的松針刷,走到了曬紙的焙墻邊,輕輕地將紙貼在表面有60多度的焙墻上,再用手中的松針刷,從這張宣紙的中間向四周輕輕刷開,讓整張宣紙平整地貼在焙墻上。在整個曬紙的過程中,他的手都不會直接碰到高溫的墻面。
汪息發曬紙的整面焙墻可以同時曬8張“四尺宣”,當最后一張紙曬在墻面后,第一張紙也就曬好了。他從曬好的宣紙左上角揭個角,然后揭下一整張紙。“看上去簡單,但要是力度和角度不對,容易把紙撕破。”他說。
從揭紙到曬紙,汪息發每天大約要重復500次。而這樣精細的工作,他已經做了三十多年。1987年為謀生計,尚未成年的他來到涇縣,在親戚的介紹下,進入宣紙廠工作,成為一名曬紙工。“一開始跟著師傅學了幾個月,后來廠里缺工人,我就邊干邊學,不然最少要學半年。”汪息發說。
“撈紙師傅怕冬天,曬紙師傅怕夏天。”記者日前采訪時正值初冬,室外氣溫比較低,但在焙房里待一會,記者就出汗了。
焙墻表面的溫度有六七十度,車間在夏天格外悶熱。汪息發說,夏天他和同事身上常常起疹子。因為總是抬著手揭紙、曬紙,10多年前他就因為肩周炎不得不休息了一段時間。“這也是我們的職業病,沒辦法。”他說。
35年來,汪息發雖然換了幾個焙房工作,但都是日復一日地重復著曬紙的工序,技藝也日益精湛。從澆貼的位置、多少,到做貼的力度、角度,再到揭紙的小心翼翼、曬紙的揮灑自如,一些細微又關鍵的動作似乎已經成為條件反射,卻是無數汗水凝結成的心血。
“前些年我也覺得很枯燥,但后來想如果把它當成一門藝術,就會覺得還怪有意義的。”現在的汪息發,揭紙時身體隨著輕薄的宣紙前后起伏,曬紙時松針刷上下左右揮灑自如,收紙時干脆利落又恰到好處,這門傳承千年的技藝在他的演繹下如舞蹈一般優雅。
2008年,汪息發獲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宣紙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6年,他又榮獲“江淮工匠”稱號。
如今,汪息發在中國宣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是老師傅了。近年來,他也在不斷挑戰自我,精進宣紙制作技藝。
2000年,他作為主要技術人員,參與“二丈”千禧宣研發并獲得成功;2007年,他成功完成了古藝宣的挖掘恢復工作,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上向世界展示宣紙制作的視頻里就有他的身影;2008年,他與團隊共同研發了“乾隆貢宣”高檔宣紙,隨后還參與了宣紙郵票紙的生產試制,為我國郵票史填補了一項空白,獲得了國家專利;2015年,他參與制作的“三丈三”宣紙成為迄今世界上***的手工宣紙并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宣紙代表性傳承人,汪息發這些年也帶了幾個徒弟,他們中有的人還在廠里上班,有的人已經離開。“現在廠里一線工人還是以我們四五十歲的人居多,年輕人不多。”汪息發說,宣紙制作技藝的傳承任重道遠,還需要更多年輕人的參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現在非遺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歡迎,我們出門在外也更受尊重。”汪息發說。
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守正創新,汪息發和他的同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工匠精神,也為“紙壽千年”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