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星宣紙掃一掃 關注我們
在安徽涇縣,有大大小小300多家宣紙和書畫紙生產企業,但獲得宣紙生產資質的不過15家,年產宣紙約800噸左右。產業規模小、發展速度慢,大多數企業還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大品牌、小產業”的局面制約著產業發展,難以滿足國內外市場對宣紙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如何在傳承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加快產業發展步伐?
在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撈紙工人正在撈制宣紙
“宣紙質量的好壞外行人很難分辨,市場上普遍存在以次充好的現象,很多書畫紙都在打著宣紙的牌子銷售。”
價與市——價格居高不下,產品魚龍混雜
9月6日,秋雨時至,煙鎖群山。記者來到“宣紙之鄉”涇縣,一片群山掩映的大山深處,坐落著中國***的宣紙廠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
“前幾年宣紙價格漲得厲害,從2011年到2014年間,價格從400元/刀漲到了2000元/刀。近兩年隨著調控力度加大,宣紙價格趨于穩定,但仍是紙中貴族。 ”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文軍介紹,宣紙以前主要是出口日本等國外市場,近年來隨著國內書畫市場的繁榮,宣紙需求量大幅增長,價格也水漲船高;另一方面因具有特殊的保存、收藏的價值,宣紙逐漸成為一些藏家投資的新寵,人為的囤積收藏,也導致了宣紙價格居高不下。
宣紙按原料配比不同分為棉料、凈皮、特凈三種。記者在涇縣宣紙文化園的銷售中心看到,普通紅星牌凈皮四尺2000元/刀,特凈四尺2100元/刀,而一些精品宣紙價格更高,如嚴格按古法制作的乾隆貢宣,市價可達1.59萬元/刀。
“好酒越陳越香,宣紙也是越陳越好。 ”宣紙工藝傳承人朱建勝介紹,由于陳紙書寫效果更佳,價格往往越陳越貴。5年以上的陳紙價格基本上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10年的紅星宣紙可以賣到5000元/刀,30年以上的陳紙,市價甚至可達10萬元/刀。
中國宣紙行業協會副會長邢春榮介紹,由于宣紙質量的好壞外行人很難分辨,市場上普遍存在以次充好的現象,很多書畫紙都在打著宣紙的牌子銷售,導致宣紙市場魚龍混雜,真假莫辨,不僅攪亂了整個宣紙市場,更嚴重破壞了宣紙的美譽度。
“書畫紙是以龍須草為主要原料,通過化學原料強漂出來的,從原料到成紙只需幾天時間,成本遠低于宣紙。 ”胡文軍介紹,一般手工書畫紙成本在70~100元/刀,少數摻檀皮的成本可達150元/刀,而宣紙當前的制作成本在1000元左右,如此懸殊的成本差異,導致市場上以次充好的現象普遍,影響了宣紙產業的健康發展。
“宣紙是涇縣特有的地理標志產品,皮、草、水、技,四者缺一不可,離開了涇縣就造不出正宗的宣紙。”
質與量——求質不求量,做好每一張紙
宣紙奇貨可居,為什么長期做不大產業規模呢?胡文軍介紹,宣紙消費本屬于高端、小眾市場,同時受到原料、人才等因素制約,難以實現規模擴張。
“宣紙是涇縣特有的地理標志產品,皮、草、水、技,四者缺一不可,離開了涇縣就造不出正宗的宣紙。”胡文軍介紹,制宣紙必須用涇縣地區的山泉水,外地水和自來水都不能替代;青檀皮也必須取自本地的青檀樹,且以新生3年的樹枝為最佳;稻草以涇縣優質沙田長稈秈稻草為最佳。近年來,當地青壯年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缺少對原材料基地的投入和培育,青檀林基地逐年荒蕪,稻草供應也成問題。
除了原材料限制,人才瓶頸也制約著產業發展。邢春榮表示,宣紙生產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操作,苦、臟、累,習藝周期長,技術要求高,勞動強度大,待遇又一般,很多年輕人不愿從事宣紙生產,目前工人老齡化情況日趨嚴重,技術工人青黃不接。
宣紙制作工藝復雜而嚴格,從選材、制漿到撈紙、曬紙、剪紙,共有108道工序,造出一張紙需要3年時間,決定了產量不能大幅波動。“草收上來后要浸泡晾曬三五個月,做成草坯存放半年以上,讓其充分氧化發酵,然后晾曬8到10個月,再存放1年方可用于制漿。 ”邢春榮說。
胡文軍認為,當前宣紙市場供求相對平衡,未來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宣紙產業的市場空間將越來越大。“企業應該專注于產品質量,堅持做好每一張紙,擦亮宣紙的品牌,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汪六吉宣紙有限公司是涇縣一家老字號的民營宣紙廠,該公司負責人李正明介紹,為保證宣紙品質,企業堅持走精品路線,按照古法工藝生產宣紙,求質不求量,寧可少銷也要保證質量。 “現在每個月生產600多刀宣紙,平均利潤只有10%,但我們并不擔心沒有市場,而是堅持做品牌。做宣紙只要客戶認可有回頭客,生意就不難做。 ”
“機器做出的宣紙無論是外觀還是均勻度都非常漂亮,甚至超過手工紙,但畫家一試筆就不行了。”
變與守——承襲傳統工藝,探索產業創新
在涇縣宣紙廠的撈紙車間,撈紙工兩兩一對正在撈紙,只見兩人將紙簾輕輕放入盛滿紙漿的水槽中,來回淘了兩下再抬起,一張雪白如玉的宣紙便從紙簾上揭下。
掌簾師傅張中平做了30多年的撈紙工,一天能撈1000張宣紙,他告訴記者,撈紙是宣紙成紙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看似簡單的一組動作,其實并不容易掌握,因為紙張的厚薄均勻取決于掌簾師傅和抬簾師傅的默契配合,以及掌簾師傅精準的手上功夫。 “手就是一桿秤,輕重緩急全憑感覺,沒有長期訓練干不了,年輕人要做到抬簾至少需要一兩年,做掌簾師傅至少需要三五年時間。 ”
宣紙制作承襲古法,堅持手工制作,工藝復雜繁瑣,給人效率低下之感,能否通過技術改造甚至機械化的方式,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呢?
朱建勝告訴記者,以前宣紙二廠也曾嘗試過機械化造紙,“當時機器做出的宣紙無論是外觀還是均勻度都非常漂亮,甚至超過手工紙,但畫家一試筆就不行了,由于機器造紙改變了宣紙特性,難以達到中國畫的筆墨效果,后來生產線不得不關閉停產。 ”
“產業創新,首先要承襲傳統工藝。在保證宣紙品質的基礎上,我們也在積極探索技術改造,減少工人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胡文軍說,以前曬紙車間靠燒煤供熱,廠區里矗著十幾個大煙囪,現在通過改造全部實現蒸汽供熱,節能又環保。此外,劃槽、壓榨等環節也都實現了機械化。
為適應市場,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積極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進軍印刷品市場,開發出郵票專用宣紙、攝影專用宣紙等產品。去年企業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的宣紙,紙長11米,高3.3米。 “原來***的宣紙不過兩丈,這種宣紙三丈三,整個制作過程需要100多人參與,僅撈紙就需要44個人合作。 ”胡文軍欣喜地介紹,巨宣一推出就受到市場熱捧,首批生產1500張,原計劃20年賣完,沒想到去年就賣了300張,照這個速度,不到5年就能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