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當天下午舉行奠基典禮,毛澤東主席親自鏟土為紀念碑奠基。
紀念碑的設計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經過多次座談討論,最后確定以突出毛澤東主席題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為主題的建設方案。
毛澤東主席于1955年6月9日題寫了正面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碑文是周恩來總理所書。
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寫了兩幅,真跡是寫在中式宣紙信箋上的,豎行自右向左排列,每個字大小約8至9厘米。要使字跡能達到設計的實際尺寸,就要做選字、放大等一系列工作。
領導宣布由我負責此項工作。我首先遇到的是選用哪一幅的問題。我提出能否選用兩幅中比較完美的字另拼一幅。著名書法家魏長青認為,一個條幅字乃至每個字都有其筆勢、韻律,不能拆開拼用。他的意見遂被采納。
紀念碑于1952年8月1日開始施工興建。然而,有不少人提出修改意見,主要集中在碑頂造型上。經幾年中反復討論,大家認為,既然碑頂造型意見不好統一,暫時就不要寶頂了。孫中山先生不是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嗎”,那就讓我們的后輩去完善碑頂的造型吧!這樣,紀念碑的碑頂上就沒有安裝寶頂,留下了約2米×2米見方的平臺。
而紀念碑的朝向,原設計是按照中國傳統朝南方向為正面。所以,毛澤東主席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在碑的南面。在紀念碑的建設過程中,有人提出:天安門廣場政治集會多,平時游人也很多,而且大多從東西長安街進入廣場,應該正對紀念碑的正面,建議紀念碑的正面應改在北面。
這樣,紀念碑按原設計的方位就轉了180度。施工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字就鑲嵌在了紀念碑的北面。
(《北京晚報》10.29解長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