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宣紙越來越貴了,我平時用得也不少,但不愿局限于此,各種非名牌宣紙、非宣紙甚至非紙質材料都用。倒不是買不起名牌,而是覺得只用一種紙路太窄,容易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再好的紙都不能代替其他紙的特點,我喜歡隨意嘗試,就像饕餮的食客,只要適口充腸,就不會在意吃的是大飯店還是路邊攤。多少年下來,從元書紙、皮紙、高麗紙、新聞紙到出國考察帶回來的日本、印度手工紙,我一一用過,對于紙的書寫性能頗積累了幾分心得。近年我愛上了家鄉(xiāng)曲阜的桑皮土紙,這種紙質地較粗,見筋見骨,原本是糊酒簍用的,我覺得它的古樸與章草很對路數,便拿來寫了多種作品,已經出版的《李一詩草》《李一章草書譜》《李一章草道德經》都是用它完成的。用得多了,引起注意,便有人將這種桑皮土紙稱為“李一紙”。
紙以外,我還嘗試著在布、絹、皮、竹、木、石、陶等材質上書寫。不同的材質會給人不同的感覺,這正如不同的路,山路、土路與柏油馬路是迥然有別的,各種路都應該走一走,或許,其中的一條小路就此成了新的起點。
前一段時間,我跑到山東泗水體驗了一把在陶器上書寫的感覺。事先朋友參考青銅器造型設計了一批適合書寫的陶坯,并配好了書寫的漿料。到了目的地,一見到高矮大小參差排列的陶坯,我心癢難耐,二話不說,拿筆就寫起來。或許是我天生愚魯,契合了陶的樸質之性吧,一下筆便難以收煞,一氣寫了幾十件。筆接陶坯,神馳秦漢,想起諸多寫秦磚漢瓦的前輩。早在秦漢魏晉的五六百年間,前輩們常會把字寫在陶制品之上。撫摸著待寫的陶坯,古舊的歷史如黃河般汩汩流過掌底,在空氣中留下泥土的氣息。在我有限的生涯中書寫,第一次這樣地貼近歷史、貼近自然、貼近鄉(xiāng)土、貼近生命。寫著寫著,竟有種想要流淚的感覺。
最近,又嘗試著書寫秋葉。大概是因為立秋的緣故,清風來了,霧霾跑了,高溫降了,北京的天空這幾天格外藍,白天白云飄飄,晚上能看到圓圓的月亮,身心真正體會到了秋高氣爽,書寫的欲望也愈加強烈。昨日,一位知我嗜好的學生來看我,順便帶來一包玉蘭秋葉,打開一看,大大小小參差不齊,深褐色的葉片泛著微光,樸質之中不乏精致。我見了滿心歡喜,當即就想寫點兒什么。于是拿出狼毫小筆,蘸上朱砂來寫日記,又寫了一點自己的詩,便覺得是將心事都托付給了這些葉片,立時有種傾訴后的輕松愉悅之感。有時換用鉛白在葉上書寫,效果也不差。筆在葉上行走,心情便順著葉脈一點點地滲透到葉子的邊邊角角。寫成的幾十片玉蘭葉貼在墻上,遠遠望去,像一個個腳印,提示著走過的這一程充滿詩意的葉間之旅;又像一顆顆心,堅持不懈地穿過秋天的清冷,叩響了藝術殿堂的希望之門。